安徽音乐介绍
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,也有地方特色。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,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,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质朴天然。
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,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安徽民歌的形成与发展,与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。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
式、语言风格、风俗习惯差异明显,直接影响了各地人民的性格及表达感情的方式,从而形成不同特点的民歌: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,欢快活泼,以悠扬流畅见
长;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嘹亮,如《慢赶牛》、《挣颈红》等;淮北色彩区,风格朴实粗犷,如花鼓灯灯歌等;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,如凤阳花鼓、巢湖民歌、
舒城山歌等;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,如《小猫调》、《杂不龙冬耍》等。安徽民歌按音乐体裁区分有号子、山歌、小调。号子演唱的内容多是民谣、民谚或寄物
托情即兴演唱身边的人和事,其结构短小,上下句对仗,常用衬词补充唱词结构,抒发情感。山歌分山区山歌和平原山歌两种,嘹亮高亢,多在山岭、田野演唱,主
要流行于皖东、皖西、大别山山区、沿江、皖南等地区,淮北地区较少。小调的曲调平稳流畅,结构方整,长于叙事,包容性和可塑性都很强,同一小调可以用其演
唱喜怒哀乐多种情绪的歌词。较为著名的小调有《凤阳歌》、《王三姐赶集》、《摘石榴》、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、《十把小扇》、《门歌》、《小妹子送饭下田
冲》等。
安徽民间器乐曲自古代至民国时期缺少记载。建国后,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,挖掘传统,整理民间音乐资料,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》安徽卷中汇集安徽民间器
乐曲347首。民间器乐曲的主要种类有:合奏音乐中的鼓吹乐、吹打乐、锣鼓乐,独奏音乐中的吹管乐和拉弦乐,多在过年过节、迎神庙会、男婚女嫁及举丧祭祀
时演奏。蚌埠地区鼓吹乐的唢呐演奏和花鼓灯锣鼓最有特色,花鼓灯锣鼓也是花鼓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,既能为花鼓灯的歌和舞伴奏,又能独立演奏,节奏灵活,
清亮明快,情绪热烈,律动性强,极富表现力。
安徽宗教音乐主要有九华山佛教音乐和齐云山道教音乐两大种类。安徽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都是源于民间音乐,均“以文载乐”,传习方式为“师徒相承,口传心授”,无文字记载。
- 上一篇:《安徽音乐报》
- 下一篇:单铎中国声乐作品独唱音乐会成功举办